多彩的回族民俗之音乐篇
★ 多彩的回族民俗之音乐篇 ★
多年来,门源回族从哼唱着诞生于中亚、西亚、波斯和大漠戈壁中的古歌,沿着丝绸之路漫漫东行,在蒙古族古调和大西北民间音乐的影响下,形成了自身特有的文化艺术。
宴席曲。门源回族把结婚办喜事称之为“吃宴席”,专门在婚礼宴席上演唱的曲子叫“宴席曲”,宴席曲又名“家曲儿”、“菜曲儿”,是相对于将“花儿”称为“野曲”而言的。它是热闹而又隆重婚礼上必不可少的娱乐活动,给吉祥欢乐的婚嫁场面增添了不少的喜庆和欢乐。宴席曲是纯粹的回族音乐,长于叙事,并且载歌载舞,生动活泼,伴有舞蹈动作,时时散发着极其浓郁的地方民族生活气息。宴席曲内容广泛,主要反映了生产、劳动、婚姻、爱情、战争等回族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宴席曲的主要演唱场合是婚宴,宴席曲本质上是一种宴乐,据专家考证,宴席曲由元代回族中流传的“散曲”演变而来,它的发展史基本上与回族的发展历史是相一致的。它的传承历史至少有500多年以上,是一份非常珍贵的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
花儿。花儿是回族人民喜爱的一种高腔山歌,产生并流行于甘、青、宁、新等西北地区的回族中。“花儿”曲调丰富,文词朴实、生动,被公认为最具代表性的回族民歌 ,被专家们称为“西部民歌的瑰宝”。花儿主要表达爱情、农事、仪式、生活等内容,而中心则以反映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主,这些都真实的反映了回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花儿音乐高亢、悠长、爽朗,不仅有绚丽多彩的音乐形象,而且有丰富的文学内容。用比、兴、赋的艺术手法即兴演出。虽然大部分花儿的内容与爱情有关,但在歌颂纯真的爱和控诉封建礼教及社会丑恶现象给恋人造成生死苦难的同时,深刻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且语言朴实、鲜明,比兴借喻优美,有比较高的文学欣赏和研究价值。
口弦。在浩门河两岸回族村庄的妇女中,长期流传着一种小巧玲珑的原生态乐器——口弦。门源的口弦分铁制、竹制两种,都有一个带柄短剑似的微型琴体和一个细长的簧舌组成,竹制的还有一根长长的线绳,演奏者在演奏时都左手持琴首,双唇半含部分琴体和簧舌。铁口弦弹动簧舌,竹口弦扯动线绳发音。口弦演奏时不但要弹动琴簧,还要辅之以口腔共鸣,口舌变动,气息变化等诸多因素的配合才能发出好的声音,口弦美妙的音色,精巧的制作工艺、浓郁的回族风情受到了回族、汉族和各民族人民的喜爱,在《清史稿》中这样记载口琴:“以铁为之,一并两股,中设簧,未出股外。横衔于口,鼓簧转舌,嘘吸成音”。此口琴与门源回族妇女的口弦十分相似。当今,在追求奇特音色的世界音乐潮流中,口弦会成为一个新的追逐目标。
“咪咪”。被称作春天的短笛——“咪咪”,是门源回族青年们传情达意、抒怀解愁的随身土乐器。咪咪是由两根指头粗细的竹管做成,类似排箫,长五寸。两管并排扎成,分别烫五个小孔,就可以吹出美妙的音乐,制作简单,吹奏也容易,吹奏的音乐十分动听,曲调悠扬,柔和婉转,似诉似哭,能渗透人心。咪咪以中合元音为主,虽然没有太宽的乐域,但许多民间小调却能开心的吹奏,无论是欢乐的曲子还是忧伤的曲子,都能吹奏的酣畅淋漓,惟妙惟肖,具有浓浓的民族风味。
文章来自门源旅游订阅号,感谢合作
推荐其他阅读文章
扫描下面二维码,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回回人】
每天学习波斯语
西域回回,复兴文艺